• 人文生活
  • 首页 » 人文生活 » 器度。

器度。

2024-05-20 14:27:10 457 admin

 

民艺理论家柳宗悦曾说,“若是没有器物之美,世界将是一片荒芜,杀心四起。”

说实在的,初次看到这句话时,觉得先生之语言重了,世间的美千千万,又何必执着于一器物。可慢慢随着短视频、Chat GPT、AIGC等风靡,便开始感到信息的蔓延、世界的嘈杂,进而产生了荒芜感。荒芜的同时,还感时间的慌乱与尖锐,生活卷之又卷,当真是“杀心”四伏。也因此,突然怀念起器物的单纯、善意与晃晃悠悠的慢时光。

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器物这些美好的品质,我想,那该是一个“度”字。造物时,需要手与心之间、天与人之间的适度。用物时,器物在时间的无情中给予人们有情的陪伴,落花无言,流水无声,温度却依旧。回望物时,透过它被时光打磨的身躯,里面泛着无数的情感。沉默的器物啊,包容、平静地暗涌着不凡的气度。

《易经》里有言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可是,云泥之中的器物,在“度”里,飘向了云端,又落成了雨,明朗了万物。


QQ图片20240520141124.png


QQ图片20240520141153.png


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,生活中常常很多有意思的现象:手工水饺往往比机器做的水饺好吃;大多数手工的眼镜、鞋子、衣服往往比机器制作的昂贵;“古法”点心、手工酸奶往往比批量生产的好吃;数字油画往往没有真实油画的质感。奇怪的是,明明机器制作更精准,但我们却对手作之物更多一份信赖。

究其原因,还是来自于手作的“适度”。

机器的精准是基于常规的,比如大众的喜好、标准等等,但手作却要遵循个体的独立性。就拿一件衣服一双鞋来说,尺寸、颜色、款式得合身、合心。好的造物者往往不仅要去探寻材料、结构之间的适度,也要在实用与美、人群需求和自我表达中寻找适度。这般适度又不仅仅源于书本知识,还源于对事物的观察,以及技术上的成熟。

也因如此,造物者常常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事物洞察、掌握能力。记得古时的蔡邕,在“亡命江海、远迹吴会”之际,有一日听到在烈火中燃烧的梧桐木声音不凡,于是急忙抢救,又依据木头的长短、形状,制成了闻名四海,却不完美的焦尾琴。


QQ图片20240520141213.png


对一块“萍水相逢”的木头都能发现其不凡之处,蔡邕究竟对树木的观察有多少?对音乐的认知有多深?对制琴之技艺有多娴熟?我们不得而知。

但无疑蔡邕同千千万万的手工艺者一样,是谦卑的。谦卑于自然,谦卑于技艺、谦卑于生活,又或是谦卑于美本身。也因为谦卑,这手作的适度,才能越过漫漫无止境的时光海洋。


QQ图片20240520141230.png


QQ图片20240520141251.png


《南史·萧思话传》中有言,“良材美器,宜在尽用之地。”这器物啊,是愈用愈美丽的。奇怪,器物愈用愈旧、愈用愈破,怎么会愈用愈美丽呢?这还得从器物与时间的关系谈起。

时间于器物而言,既残酷又宽容。残酷的是,器物大部分时候都扮演着服务人的角色。吃饭的碗,喝茶的杯、插花的瓶、写字的桌……因为要服务人,器物们不能“玻璃心”,它们要抵挡住人们的不加怜惜、时间的淘洗、生活的变动、世间的炎凉,也要舍弃干预实用性的过分美丽、不稳固等等。


QQ图片20240520141309.png


而器物们对这一切不以为然,它们以沉默将时间的残酷转化为时间的温度。正如柳宗悦所说,“器具的美离不开每日的使用。人使用器具,器具变美,器具变美,人就愈发多地去使用它。人与器具之间存在主从关系。器具通过侍奉人类,增添自身的美感,人类通过使用器具,深化对器具的感情。”

就像TVB剧的那只公鸡碗,承载了多少食物,多少食物中又承载了多少场景,多少场景又承载了多少演员的黄金岁月,多少演员的黄金岁月又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……器物就这么沉静、守护,渐渐生出温度,温暖着你我的年岁。


QQ图片20240520141406.png


QQ图片20240520141506.png


气度,是不凡的。而器物,最为平凡,平凡到人人皆有,处处皆是,可它的美学气度却分毫未减。

气度在于包容。器物常常要让位于实用性,反对过分装饰。也由此,大多数器物有一种素净、质朴之美。它们往往扮演“配角”,把更多的光亮留给其他事物。

因为花瓶,我们注意到花朵的细节。花瓶摆放角落,一道人文的风景诞生。因为有书柜,书本有了整整齐齐的归宿,秩序美生发。因为有盒子,首饰躲避了灰尘,始终熠熠如初。雨天有了伞,结着丁香般忧愁的姑娘走进了诗。就连小朋友有了玩具,脸上的笑容也变得格外可爱……


QQ图片20240520141523.png


气度在于自然。

就拿陶器来说,选土、研磨、过滤、配料、湿土、练泥、拉坯、利坯、晒坯、刻花、施釉、烧窑、彩绘、釉色变化……每一步都需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变化,而自然作品会得到自然的爱,从而产生自然的和谐美。


QQ图片20240520141547.png


《人间词话》说过人生三重境界:独上高楼之寂寞,人憔悴之苦修,灯火阑珊之顿悟。器物又何尝没有这种三重境界呢?

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的观察与技艺训练,“望尽天涯路”“独上高楼”的寂寞,成就了手作的适度;平凡生活中的修行,成全了时间的温度;“蓦然回首”,瞥见了美学的气度。

如此器度,不凡。


« 上一条:二手生活。 « 下一条:辣椒的故事。
济南市高新区经十路5777号万科金域中心A座1801-1803
service@jnsjsm.com
400-659-7887
0531-86515378
Copyright © 2016 - All Rights Reserved ICP证:鲁ICP备1601739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