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字這件「小事」。
2025-03-17 15:15:14 69 admin
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,从小极爱写字,闲时就在本上写写画画的我,已经许久没虔诚的拿起过笔了。
想写段感悟,又提笔忘字,只好先用手机打出来,再描摹到纸上。
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,难免有些尴尬和羞愧。
问了问身边的朋友,发现大抵如此。前脚刚踏出学校大门,后脚就不再写字,不少人家里甚至都找不出纸笔。
忽然惊觉,曾经打开民智,并世代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文字、曾经和生活每息息相关的写字,似乎正和我们渐行渐远。
当写字都成了一件「小事」,我们又该何以记住过去、铭刻当下、延续文明?
从结绳、八卦到仓颉造字,关于汉字起源,有过无数的上古传说。
虽然我们无法穿越历史迷雾,找出唯一的真相,却能从浩瀚的想象中,窥见先民对文字的崇拜和依恋。
后世的考古发现,在距今六千余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,陶器外壁已经出现了刻划符号。它们整齐划一,且有一定规律,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。
当先民用锐器刻下一笔一画,文明便有了破土而出的水和土壤。
到了商代后期,文字越来越成熟和丰富。虽然还没发明纸笔,古老的王族还是想出了记录的方法。
他们将占卜的文字,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,「甲骨文」应运而生。从此,先民对自然的观察、生活的经验,不再只是随风飘散的语言,而是凝聚成了不朽的「符号」。
时隔几千年,岁月洗清了所有痕迹,我们仍能通过文字,了解过去的政治、军事、文化,乃至天文、医药和社会习俗。
更重要的是,先民们将所有的经验书写下来,世代累计、传承和发展,才能够迅速规避错误,让文明如车轮般滚滚向前。
后世几千年,文字的一笔一画,一直牵引着中华文明的走向。
秦时,李斯创小篆,推行「书同文」,使巴蜀戍卒与齐鲁儒生共写同一种文字,为大一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汉时,简帛的出现引发了笔法革命,从篆书到隶书,字形变圆为方,去繁就简,更便于书写,也让文字走向了民间。
东汉·隶书《曹全碑》(局部)
甚至在互联网时代,从王选团队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,打破「汉字将亡于计算机时代」的预言,到DeepSeek展现出汉字超绝的造词和表达能力……
千年来,当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,写下同一种文字,中华文明能「山川异域,风月同天」,乃至从未中断的秘密,便有了白纸黑字的答案。
所以过去写字这件「小事」,不仅仅是点燃文明的火种、镌刻文明的符号,还是传承文明的「玉玺」。
它犹如夜半的春雨,浇灌着那颗原本稚嫩的种子,逐渐破土、发芽,最后生长成如今的「参天大树」。
小时候描摹字帖,有时无聊,就喜欢研究笔下的汉字。
虽然经过几次简化,但有些字还是留下了一丝远古的「味道」。
像是融合了自然意象的「山」「水」「川」「竹」,写实的「门」「刀」「弓」「口」,抽象却生动的「云」「雨」「火」「木」……
中国字最特殊的,正是仅用一个字,就能还原出一整个画面。不同的字体,不同的心境,哪怕是线条与墨色间微妙的变化,也能传递出作者不同的情感,甚至出一方「山水」。
所以我们欣赏书法时,能感受到篆书的庄重、隶书的稳健、行书的流动与草书的豪放……
说到写字的意境,王羲之应该是最大成者。
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,在会稽山阴和老友聚会的他,醉在了几壶黄酒和暮春之初的风景之中。
身边的朋友饮酒赋诗,创作了不少诗篇,作为宴会的「主人」,王羲之自然不能免俗。于是他挥毫落纸,为诗集作序。
这幅字,史称《兰亭集序》。
晋·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局部
初看《兰亭集序》时,还不会「看字」,只觉得2000年前的古人,竟然已经有了如此深刻的宇宙思考。
前文写诗人们纵情山水、雅聚欢畅的畅快。可苍茫、广袤的宇宙,与时间的飞快流逝,则唤起了王羲之对人生苦短的感慨。
“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”一句,有贯穿古今的能量。
后来结合拓本再看,又是另一种冲击。全文28行、324字,字字精妙,遒媚飘逸,如画、入梦、似乐,又像是一段“羽化而登仙”的曼舞。
文章及落款中,共有21个「之」字、7个「不」字和7个「一」字,在半梦半醒间,王羲之竟然做到了字字不同,各有其美。
作者的技法与想象力,与中国书法用笔之绝妙,一幅字便可见分晓。我们也仿佛在文字的律动间,回看到1000多年前的兰亭,与山水同乐,与诗人同饮。
被誉为「天下行书第二」的《祭侄文稿》,则用文字表达出了浓烈的情感。
作者颜真卿擅长行、楷两书,风格雄伟刚劲、大气磅礴,又不失工整、严谨。他的字被称为「颜体」,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都有着承先启后的影响。
可唯一公认的真迹《祭侄文稿》,却意外有不少涂抹、修改的痕迹,字型也颇为潦草。
起初,我还以为这是酒后的狂放,好就好在不加修饰。但直到读懂了内容,了解到背后的故事,才从一笔一画中,看出了颜真卿刻骨的绝望。
唐·颜真卿行书《祭侄文稿》
彼时,颜真卿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。可安史之乱时,他的兄弟和侄子为救国救民,不肯归降,最终被叛军肢解。
乱世中,颜真卿苦寻多年才找到了侄子的部分遗骨。看着年轻的孩子,如今只剩下枯干的头颅,颜真卿不由得悲从中来,在椎心的痛苦中,写下了这篇《祭侄文稿》。
因为情难自抑,所以全篇顾不得停笔,枯笔极多,错字涂改也屡见不鲜。
但正因为如此,我们才能在文字中,清晰地感知到颜真卿的情绪。尤其是两个以狂草书写的“呜呼哀哉”,写尽了作家不可言状的悲愤之情。文字的断续又如窒息,仿佛他正低头啜泣。
唐·颜真卿行书《祭侄文稿》局部
或许只有将全部的自己凝聚在指尖,进入人笔合一的境界,才有写出这样的文字。也只有汉字,才可以孤字算作艺术品,写出更深处的文化与心境。
总觉得在所有正流失的传统文化中,写字应该是最该被严肃对待的大事。
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,每个字既是符号,又是艺术,还是微型的哲学体系,承载着古人「观物取象」的思维方式。
所以每个人笔下的文字,既代表着中国的过去,也承载着当下的自己,甚至还可以作为历史依据,留下更长久的记忆和痕迹。
老年间,民间有「字如其人」的说法。如今若是「字」都没了,在文化层面,似乎「人」也就没了灵魂和依托。
好在,随着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普遍,反倒刺激大家重新关注到了文字的书写。这几年,书法复兴运动正在各处生根发芽:
成都方所书店设「笔墨实验室」,为大家提供胎毛笔和竹简书写的体验;杭州「字库公园」将废弃印刷厂改造为活字装置艺术区,让书写融入城市肌理;中小学也慢慢让书法课重回课堂……
经历过短暂的阵痛,写字正成为对抗快餐文化,重建精神仪式感的新生活方式。
虽然在互联网时代,语音转文字等新功能,让文字的传递更加轻松和便捷,但传统的书写,还是不该成为浪漫的怀旧,而是应该做连接过去与未来、个体与文明的窗口。
闲时,给自己或者所爱的人写一封长信。静坐时,写下心情和感悟。
这些随笔尖律动的内容,是我们独有的情绪和思维,也承载着永恒的记忆,与数字文本无法表达和复刻的情感。
更何况,当宇航员在空间站用毛笔写下「宇宙光明」时,汉字就已不再只是中华文明,乃至地球文明的遗产,而是人类向宇宙投射的文化光束。
当我们这代人逝去时,或许只有文字,能够承载着我们的生活、情感和故事,在宇宙间留下永恒的痕迹和波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