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人文生活
  • 首页 » 人文生活 » 味蕾開的處方箋。

味蕾開的處方箋。

2025-05-16 15:03:16 13 admin

 

周末出去应酬,回家很晚,衣服没脱就歪在沙发上睡了,醒来只感到一颗头晕晕沉沉,整个人好像一张皱巴巴的纸,站在水池边闭着眼刷牙的时候忽然感觉到饿,或者不是饿,而是一个念头无比清晰地冒出来:

好想用浓浓的豆浆泡着油条热热乎乎吃一碗,配家里年年都腌的那种萝卜丝小咸菜。

需求就是这么具体,简直像是一张医生开的处方笺,上面明明白白地写了:刚出锅的油条一根,新鲜的豆浆一碗,萝卜丝咸菜一碟,按餐服用即可,解宿醉,解疲乏。

这到底是胃发出的指令,还是大脑?大脑真能支配胃的感知吗?说不清楚。只知道眼下要是真这么给我安排一顿,我肯定吃完就舒坦了。

是否人人都有这样的治愈食物?在疲惫难受的时候,身体会明明白白的提出诉求——往往不是什么高端食材精致料理,而是简单的,习惯的,贴心亦贴胃的,无论走出去多远,无论在何种境地,只要一口,就能回魂。


94d82ffe-433f-4e97-a711-24f40a83507a.png


9c6acf20-c455-4285-a2ea-81b9c71fed58.png


始终觉得,胃的记忆绝不逊于大脑。有时候大脑都没判定出结果的,胃已经率先下了诊断。

今年春天气温反复,室友遭不住,惊天动地的一个喷嚏打完就知道坏事,感冒没跑,第二天人就病恹恹起来,我问她想吃点什么,她倒是没犹豫,张口就说想吃炝锅面。

这面听起来倒不难,只是之前也没见她吃过,于是多问一句做法,她像是从记忆里慢慢调取似的讲:切几刀葱花,油热了放进去,呛出香味就倒热水,水开了煮面,面快熟了放几根菠菜什么的,撒点盐就出锅。

就这么简单?就这么简单。


7a671bee-885e-4236-9422-42070728dbb1.png


面很快煮好,她呼噜呼噜地吃完一碗,面色红润起来,嗓子也舒服许多。我调侃她倒是好伺候,她笑说,没错,从小有个头疼脑热的,她妈就用这一招,但架不住这一招灵啊!

她总是会想起一个画面,就是厨房亮着灯,玻璃被热气熏得白蒙蒙的,抽油烟机嗡嗡地响,葱花在铁锅里被油激得噼啪绽开,妈妈站在案板旁边抖面条,雪白的面粉飞扬起来,在小小的她的眼里,温柔得像一场梦。

这碗面绝非珍馐,却让儿时每个生病难受的夜晚都带着被治愈的笃定——好像只要那带着葱香味的面条端上来,那些药片留在嘴里的苦,喉咙深处滞涩的痒,还有周身的酸软疲惫,都会被升腾的热气所驱散。


e077e539-24ab-4dd2-b390-0d3ca3a3402f.png


“平时想不起来吃这个面,酱油醋辣椒一概不放,菜码也不丰盛,好像只适合生病的时候吃一吃。”大约就是这样的因由,渐渐变成了一旦有个头疼脑热,就只想吃一碗这个。

这是身体关于“被照顾”这件事最初的记忆,这是无数次练习后养成的爱的条件反射。


72cc3b5c-5a7c-4bc6-9054-2731a5ad8444.png


如果说家的味道带给人的疗愈是私人而具体的,那么故乡之味所带来的,则是一种轻盈而弥漫的感觉——没了它也不会真的怎么样,但如果有,会打心底里舒服,仿佛有了安全感,有了依靠。

医学告诉我们,肠胃也是情绪器官,心里不舒服的时候,胃肠道会有反应,所以,许多小情绪往往可以通过抚慰肠胃来缓解。关于这一点,实在没有比出门在外的人更懂了。


31ae3013-f8c9-4f3b-b755-a27cb59ff56c.png


一直关注的法国留学的艺术博主有天发了个视频,标题写着:在巴黎找到剩馒头的平替了,法棍。视频点开第一句:我太想吃炒馍块了!

博主是个河南人,饮食偏爱面食,刚出国那一阵还好,一切都新鲜,但随着学业压力逐渐增加,人开始有点焦虑,医生跟她说要好好吃饭,可她的问题是,西蓝花配煎牛排吃饱没问题,可是为什么每次吃完都感觉好空虚,仿佛还是很饿?

她知道她需要那种吃完一大碗面或者咀嚼一大口馒头的满足感。实在不容易找到馒头,她灵机一动想到用法棍代替。她在视频里雀跃地分享她的“妙手偶得”,感叹道:吃不好真的会让人丧丧的,我身体里留的河南人的血,不让我吃馍吃面我真的会疯掉。

这个视频的播放量并不高,但意外的评论区非常热闹,很多人感同身受:“我是北方人我懂,没吃主食等于没吃饭”,有人感谢她开阔了思路:“下次回国买点新疆炒米粉的酱料,用法棍做炒馕”,还有老乡给她支招:“中国超市里有卖孜然和十三香的,放点进去炒更香!”


e33c740e-6b28-46f8-8bbb-2ca2cb9fa0a7.png


这或许是为什么留学生出国在外,用食物最好交朋友的原因。我跟你素不相识,但相同的故乡让我天然可以理解你的渴望,那一方水土养过我也养过你,其余的话不必多讲。

焦虑也好,孤独也罢,人生的难题那么多,至少眼下,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给自己温柔的慰劳——

那不是世上千百种吃食之一,那是我的安全感,我的舒适区,我的贴心棉,我的安慰剂,那是汤锅里永不熄灭的故乡明月,那是瓷碗里总有回应的游子乡愁。


396c2e69-c43d-4e3f-82fb-503a7c378c9c.png


看过一位心理学家说,一个人与食物的关系,可以映照他与他自己的关系。

为何我们会在虚弱难过的时候想要复习一碗妈妈煮的面?为什么我们在外孤独的时候就会越发想念故乡的味道?又或者不必非得是脆弱的时候,甚至是开心、是兴奋——总之,我们大概都有过类似的体验,在某些时刻,我们会由衷地渴望某种食物,仿佛心里有个小孩在叫喊,很难忽视。

如果这个内心的小孩常常能得到满足,说明这个人有足够的余裕去关照自己,生活往往也比较容易轻松愉悦。


6486b1e2-16fe-4bfc-a698-5911dbe7500f.png


我忽然想起曾经共事过的一位同事,一个很可爱的女孩,每次完结什么项目又或是季度绩效达标了类似的事,她都会买一块蛋糕犒劳犒劳自己。

一开始我只简单以为她爱吃甜品,后来才知道,这是她从小认定的奖励。她小时候很爱吃蛋糕,但二十年前的小城市,蛋糕还是有一点奢侈,父母只好将蛋糕当做奖励,表现好就有的吃。

她争气,父母亦守约,每次考好了都会带着她很正式地去蛋糕店买一块蛋糕来吃,看她兴高采烈,父母从不扫兴,还会鼓舞她,主动为这份奖励加码。

“其实我长大之后就没有那么嗜甜了,但吃蛋糕对我来说永远是最简单的可以让我立刻感到幸福的事。”如今她事业有成,早就拥有蛋糕自由,珍贵的已经不是那口蛋糕的香甜,而是记忆里那份松软的爱意,被父母的赞许包裹着的甜蜜。这一切让她知道,再小的成就也有人愿意为她庆贺,她是被爱着的,蛋糕只是这份爱的载体。


20fdcb8c-3e19-4686-bf86-d1dc77746266.png


她有一块共襄盛举的蛋糕,他有一碗专治委屈的灵药,人与食物的关系从来都是饱含情绪的,而所谓治愈,或许不过是让旧时光里那个被好好爱过的自己,隔着蒸腾的香气朝如今的自己微笑,再给一个拥抱。


 

济南市高新区经十路5777号万科金域中心A座1801-1803
service@jnsjsm.com
400-659-7887
0531-86515378
Copyright © 2016 - All Rights Reserved ICP证:鲁ICP备16017391号